旅游访谈式软文怎么写才能让人身临其境?

你是不是也碰到过这种情况?熬夜写的旅游攻略没人看,隔壁老王随便找当地人聊聊天发的流水账反而点赞过万。去年有个做西北线路的旅行社朋友,花大价钱请旅游博主写攻略,结局阅读量还没菜商圈大妈口述的"羊肉泡馍食用指南"高!

为什么导游词式软文没人看了?

先看两组真实数据对比:

文案类型 平均阅读时长 收藏率
传统景点介绍 48秒 2.1%
在地人访谈实录 2分37秒 8.9%

某古镇民宿老板的惨痛教训:写满屏的"青瓦白墙江南韵",不如录段房东阿婆说"我在这洗了四十年衣服,现在游客都来拍我这搓衣板"来得实在。去年他们改成访谈式推文后,旺季入住率直接翻倍。


三个让受众秒穿越的秘诀

第一招:找对聊天对象比选景点重要
在厦门鼓浪屿试过这么玩:不采访网红店长,专找岛上送煤气的大叔。他说得出哪家馅饼店凌晨三点开始炒馅,知道钢琴码头第7根栏杆的锈迹是台风留下的吻痕。后来这篇《给岛上送煤气的人》被转载了2000+次,出于受众说"闻得到海风里的煤气味"。

第二招:把问答变成探案游戏
采访清迈夜市摊主时,我故意问:"听说有人在这卖了二十年芒果饭?"结局摊主大姐拍腿大笑:"那是我婆婆!她现在还在家蒸糯米"。这种追问式对话让受众像在看连续剧,文末的探店路线被抄走3000多次。

第三招:方言梗是天然滤镜
在成都采风时录下老板娘的川普:"这一个兔脑壳嘛,要啃得梭梭板才巴适"。评论区都在学舌,还有人专门坐高铁来验证发音。方言的魅力在于,能把屏幕前的受众刹那拽到现场。


万能访谈模板直接抄

▲新手必备症结清单:

  1. 您在这待了多久?(打开话匣子)
  2. 每天最早/晚见到的是什么人?(挖掘细节)
  3. 有什么东西十年没变过?(找情怀点)
  4. 倘使明天就离开,最舍不得什么?(引发共鸣)
  5. 给第一次来的人说一句忠告吧(实用收尾)

上周用这模板采访黄山挑夫,问出他们凌晨四点打着手电上山,最怕碰到拍照不退让的游客。文章发出去后,景区立马加了稳妥警示牌,评论区都在反省自己当过"马路杀手"。


避坑指南:说人话别说官话

见过最离谱的访谈稿,把渔民大叔的话翻译成:"该个体经营者日均完成海域生物资源获取工作约8小时"。要原汁原味保留口语感,比如说:

  • "这鱼啊,脾气大得很"(不要改成"鱼类具有较强应激反应")
  • "我在这摔过三回,去年装了这一个栏杆"(别写成"景区稳妥设施升级")

有个民宿老板娘说:"客人总问我 wifi 密钥,其实密钥是'看一看晚霞吧'" 。这种金句万万不能加工,就要原样扔给受众当彩蛋。


独家数据大公开

最近剖析了50篇爆款旅游访谈文,发现三个规律:

  1. 带"本地人绝对不会"核心词的标题打开率高41%(如"本地人绝对不会在鼓浪屿做的事")
  2. 傍晚6-8点发布的文章收藏率是早晨的3倍
  3. 每800字插入1张聊天场景图,阅读完成率增强27%

最让我惊艳的是某西北线路的推文,采访对象是加油站大姐。她说得出每个自驾客的加油习惯:"开牧马人的加98号,开房车的加满还需要灌两桶"。这篇推文转化了23个定制游订单,出于受众说"感觉大姐在给我的车把脉"。记住,好访谈不是问出来的,是听出来的。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直编软文发布网 » 旅游访谈式软文怎么写才能让人身临其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