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个诡异现象——某辣条品牌在湖南试水的一篇推文,愣是让东北老铁集体下单。更离谱的是,文章里压根没提商品,就写了段"厂长女儿逃课买辣条被保安追"的校园故事。这事我太熟了,湖南卫视那帮编导转行做营销的,早把受众心理玩透了...
▌湖南软文凭什么总出爆款?遗传因子里带的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茶颜悦色刚起步时,创始人每周蹲在中学门口记学生聊天热词。他们那篇刷屏的《被班主任没收的第三杯幽兰拿铁》,原型就是真实事物。湖南人搞内容有三大先天优势:
- 娱乐敏感度:芒果台培养出的网感,知道怎么把广告拍成连续剧
- 方言穿透力:把"妹陀""满哥"等俚语揉进文案,刹那拉近间距
- 美食叙事法:就算卖五金配件,都能扯上剁椒鱼头的烹饪哲学
举一个狠案例,某湖南米粉品牌进军北方时,推文标题是《北方同事第一次加剁椒的反应实录》。评论区直接变成南北饮食文化辩论场,顺便带火了新品销售额。
▌没百万预算怎么玩?湖南MCN的野路子
认识个长沙的策划团队,专接县域公司的单子。他们去年帮洞庭湖鱼丸厂做的传播,成本不到5万,效果惊动央视三农频道。核心套路就三点:
- 素人剧场:让车间阿姨用塑普讲质检趣事(每条点赞过万)
- 缺陷营销:自曝某批商品形状不规则,打折卖成"福气盲盒"
- 地域接梗:把岳阳楼记改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发货别催单"
更绝的是他们自创的方言测试器——输入文案自动生成塑普、湘西话、常德腔三个版本。某农机公司靠这一个,在村镇商圈的认知度半年超老牌竞品。
▌外地品牌入湘必死?反向操作指南
前年某广东护肤品栽在湖南商圈,症结出在不懂辣妹子审美。湖南妹子买面膜都需要问:"这一个敷完能扛住麻辣烫蒸汽不?"后来某国货品牌抓住痛点,推文标题直接写《吃完口味虾不补妆的秘诀》,配图是姑娘们戴着面膜吃夜宵的场景。
这里还有个入湘必备清单:
致命雷区 | 破解秘籍 | 成功案例 |
---|---|---|
强调商品高贵 | 突出"耐造"特性 | 某雨靴品牌 |
正经科普 | 改编成花鼓戏顺口溜 | 农用肥料 |
北上广审美 | 加入凤凰古城元素 | 汉服品牌 |
有个神来之笔——某省外啤酒品牌把瓶身印上"湖南话等级考试答案",在酒吧引发扫码热潮。这种互动型实用价值,比单纯打折有用得多。
▌文旅推广怎么破圈?跟张家界学三招
去年张家界那组"山峰像极了996打工人"的推文,其实是某县城小编的杰作。他们团队深谙痛点共鸣法:
- 把观光电梯类比"职场晋升直通车"
- 玻璃栈道说成"打工人专属解压区"
- 山顶民宿包装成"逃离KPI的48小时"
更绝的是他们开发了方言版景区导航,用"往左边拐得啵""直走莫回头"等塑普提示,下载量碾压官方APP。现在连卖葛根粉的小摊都挂着"你讲塑普我打折"的牌子。
小编说点掏心窝的话:在湖南做营销就像炒湘菜,核心不在食材多贵,而在火候把控。那些端着架子想培育潜在顾客的,最后都被商圈教做人了。下次策划软文前,先嗦碗粉听听巷子里的八卦,保准比看大数据报告更具有灵感。对了,千万别小看湖南阿姨的传播力——她们跳广场舞时安利的商品,可以在一周内覆盖整个社区。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直编软文发布网 » 为什么湖南企业总能用软文引爆全国,这些套路你学得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