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农为啥不买账?先搞懂这三个死穴
去年陪导师跑河北农村调研,发现个怪现象:某品牌有机肥检测报告全优,可大爷们宁可用贵三倍的进口肥。你说气人不气人?学界共识显示,农资推广最大的坎儿不是商品,而是信任危机!
三大雷区你踩中几个:
- 光说"高科技"不讲人话(大爷听不懂纳米技术)
- 示范田搞得像T台秀(地里干净得像样板间)
- 售后电话永远占线(出了问题找不着人)
营销心得闪现:农资推广得像相亲,先交心再谈买卖。山东某菌肥厂的操作绝了——让业务员帮农户收玉米,收完才递商品手册。结果?转化率直接飙到47%!这叫什么?这叫"先当自己人,再卖自家货"。
二、线上推广=拍抖音?别闹!
都说现在农民都刷短视频,可你见过扛锄头的手点赞农资科普?去年帮某农药厂做推广,发现个宝藏玩法:在快手极速版开"云诊室"。
具体怎么玩:
- 早8点直播玉米钻心虫防治(正好农户吃早饭)
- 评论区实时解答病害问题
- 挂小黄车卖"虫害急救包"组合装
平台 | 日均观看 | 转化率 | 客单价 |
---|---|---|---|
抖音 | 1200人 | 3.2% | 68元 |
快手 | 850人 | 5.7% | 93元 |
微信 | 300人 | 11% | 156元 |
留意看微信这栏!某有机肥品牌在村微信群搞"晒图返现",要求买家拍施肥前后对比图。结果?网民自发生产的案例库比厂家素材还丰富。因此,私域流量才算是农资人的自留地!
三、地推过时了?那是你没用对姿势
有人说现在都互联网 +了还需要啥地推?这一个观点——或许说更精确些——这一个现象,其实存在认知偏差。河南某一种子公司的神操作:把农技培训办成"田间脱口秀"!
地推2.0版本秘籍:
- 示范田故意留两垄不施肥(对比效果肉眼可见)
- 请村里"意见领袖"当体验官(村支书试用三个月)
- 收购季节办"丰收擂台赛"(测产最高送播种机)
这里要纠正个常见误区:有人认为示范田必须整齐划一。其实像网页5提到的,留点杂草反而更加真实。河北某农药商在示范田里搞"找虫大赛",找到害虫最多的送喷雾器,当天促成23单采购。
四、售后才算是复购金钥匙
见过最离谱的操作:某厂家售后电话印得比蚂蚁还小!现在农户都玩明白了,买农资其实是买保险。
售后三板斧:
- 建立"作物病历本"(扫码查看往年防治方案)
- 开通400"方言专线"(河南话、山东话各配客服)
- 推出"药害险"(赔付标准比保险公司还宽松)
实践中发现,千万别小看中老年网民的较真劲儿!某化肥品牌被投诉袋子破了个洞,客服连夜送新货还附赠两袋叶面肥。结果?这一个顾客带来整条村的团购单。有些时候,危机处理才算是非常好的广告。
笔者的冷水时间: 干过十几个农资项目后发现,推广方案再完美也得接"地气"。就像网页8说的,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科技概念。去年见某厂家把无人机撒肥做成"农田吃鸡游戏",年轻人带着老爹来参赛,三天销了半年的库存。说到底,农资推广不是高科技竞赛,而是人情世故的修炼场——先让大爷们觉得你是"自己人",买卖自然水到渠成!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直编软文发布网 » 农资产品推广怎么做?老农民为啥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