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媒体发稿系统上线,助力新闻传播
4月6日,中国新闻史学会今日发布了国内首个中国媒体记者发稿系统。发布会上,共青团中央新闻发言人王红昆表示,该系统经过改革,在提升舆论监督力度、增强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提高网络媒体报道能力和发展文化的同时,也为各党报和机构提供了全新的新闻发布服务平台。
新华社在7月4日,以“强国·党刊”和“国际·中国·中国·新闻史学会”为特色的第七届“十四五”中国新闻史学会主题新闻发布会,推出了“党建·传媒融合”战略,建立了“新闻+电信+广电”的发展模式。“力创举传播新业态”,就是充分发挥媒体力量在融合中的作用。该系统以“中华·党刊”为代表,着力推动党报向新闻传播和思想沟通两个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在“新·党刊”上线之后,光明网通过灵活运营,在10天里积累了将近650家新闻媒体及优质网站,并通过链接网站评论,形成了完整的新闻评论体系,如新浪、、凤凰等,向全社会传达了先进科学的新闻理念。同时,光明网还成功开展了5G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支持数字政府服务、数字网络安全建设、“无纸不图书馆”等问题,完成了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主流媒体不断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通过创新和合作双管齐下,提高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和品质。
从数字经济中发现,很多成功的新闻评论,并没有对新闻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如通过行业评论反映出的经济效益、服务社会稳定、社会公益价值等。除了评论的评论,还有关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报道。对于大多数关注经济的用户来说,这种评论是他们选择一个较好的对象来阅读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两微一抖”中发现,网络舆论的生成、传播与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同时,在网络新闻评论的应用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也应学会利用网络评论这种在公共空间中完成舆论引导的工具,实现这种良性互动,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率。
而且,应该进一步注意发挥评论的“放大效应”,特别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热点事件的评论,可以有效实现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二是评论文本的写作,能够提升相关评论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直编软文发布网 » 新华社新媒体发稿系统上线,助力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