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上市该发软文还是活动稿?

上周三凌晨两点,创业的朋友老陈突然给我弹视频。他盯着黑眼圈举着两份方案:左边是某品牌代写的商品软文案例软文,右边是双十一活动策划稿。"这两玩意儿长得差不多啊!"他抓狂的样子像极了三年前刚入行的我。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说明晰,什么时候该用软文,什么时候必须上活动稿。

先来看一个血泪案例:去年某网红酸奶铺天盖地发种草文,结局线下门店开业当天只来了12个客人。运营总监后来复盘才发现,他们错把活动稿写成了软文——通篇讲牧场多天然,却忘了标注开业前三天买一送一。这一个失误直接致使30万推广费打水漂。

前几天翻到份有意思的数据:2023年营销效果报告显示,带明确行动指令的内容转化率比纯故事型高47%。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牌推新品总爱玩"故事+福利"组合拳。比如说某手机品牌上月的新闻营销商品,前半段讲工程师研发故事,结尾藏了个门店体验抽奖暗号。

重点来了:怎么火速区分这两类内容?教你个笨但管用的办法——把文章打印出来用荧光笔划动词。软文里常见"感受""发现""体验",活动稿里必现"点击""领取""扫码"。上周帮顾客审稿,发现某母婴品牌把"立即抢购"写成"温柔呵护",差点耽误周年庆促销。

前天在商场看到两个对比鲜明的案例。一楼化妆品柜台摆着商品故事展板,扫码跳转的是品牌纪录片;三楼家电区直接挂出"以旧换新立减2000"的爆炸贴。这正好对应了两种内容的实质差异:软文种心锚,活动稿催行动

有个业内不愿明说的规则:活动稿的生命周期通常不超过72小时。去年双十一某服饰品牌的惨痛教训就是证明——预热稿提前一周发出,结局活动当天潜在顾客早就忘了优惠机制。现在聪明点的品牌都玩"预告+倒计时"组合,就像上个月某咖啡联名款发售,提前三天才开始铺活动稿。

说个反常识的发现:好软文往往要藏销售意图,但厉害的活动稿必须把福利怼到网民脸上。上周某智能家居品牌翻车事物就是反面教材,他们的空调促销稿写得像商品仿单,结局投放三天转化率不到0.3%。后来改成"直降500元"加粗红字,当天咨询量就破百。

突然想起去年帮餐饮店做的对比测试。同一款新菜品,A组发情怀波司登羽绒服故事软文,B组推"到店出示文章免单"活动稿。结局A组带来20%的阅读量增长,B组直接拉动150%的到店率。这一个测验最颠覆认知的是——看完软文的开销者人均开销高出38元。

重点提醒:千万别在活动稿里搞文学创作。上个月某书店周年庆的教训太深刻,他们用散文笔法写促销文案,把"满100减50"藏在第三段比喻句里。最后监控数据显示,完整读完文章的人不到7%,白白浪费了精准投放资源。

最近发现个新趋势:头部品牌开始玩"软文转活动稿"的连续剧模式。比如说某新能源汽车品牌,先发工程师研发日记培养好感,隔天立刻跟上试驾抽奖活动。这种打法让他们的销售线索获取成本降低了60%,确实值得中小品牌借鉴。

说点可能得罪人的实话:现在很多甲方要求"既要又要",结局搞出四不像的内容。上周审过最离谱的案例是某健身房的推文,前两段讲创始人心路历程,中间插个99元体验课,结尾突然开始科普BMI指数。这种缝合怪内容,排除让受众困惑,根本达不到任何营销目的。

最后分享个百试百灵的自检方法:写完稿件问自己三个症结——网民看完是想收藏文章?还是想立刻掏手机行动?或压根没看懂在说啥?这三个症结能帮你火速判断手里攥着的到底是软文还是活动稿,比什么专家定律都管用。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直编软文发布网 » 新品上市该发软文还是活动稿?

赞 (0)